以下是讲座文字实录:
肠系膜淋巴结炎
这是很多小孩都会出现的诊断
肠系膜淋巴结炎表现为腹痛、发热、消化道症状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常继发于上感或肠道炎症。
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
病变常累及回肠末端的一组淋巴结,故腹痛发生于脐周或右下腹,并有固定压痛点,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但偶可于右下腹扪及小结节样压痛肿块,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无全身中毒症状,白细胞轻度升高。应与急性阑尾炎鉴别,无需手术,保守治疗后病情缓解可治愈。
这是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百度解析,而临床常见的是慢性的肠系膜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为:时不时的腹部隐痛,多在进食状态下引发或者安静状态下发作,按揉可缓解,或者疼痛后自行缓解,伴有胃口不佳,大便不通,口气大或者口味淡等症状。
这种腹痛因为时隐时现,发作不典型,就诊的时候多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
现代医学在治疗方面有一定局限,认为是自限性疾病,一般是对症治疗,实际疗效不佳。
而中医经方理论对本病的认识就更加深刻,疗效也更加明确。
经方的辨证,首重表里。
腹痛,在经方里面的病机,主要是里病。
在病机细分上有血痹虚劳腹痛,有寒疝腹满腹痛两大类型。
大家看这些名词可能比较拗口
什么是血痹呢?
血痹就是人体津血虚到了一定程度,从而机体得不到荣养,发生疼痛麻木的症状。
虚劳就是营血虚损到一定程度,表现出来的机体不能濡养不能温煦的症状。
所以从血痹到虚劳,疾病就是这样加重的。
一开始津血不足了,表现为四肢末端的麻木疼痛。
就好像大树如果出现问题先表现在最末端的枝叶变黄了。
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再进一步虚损,就是虚劳了,
虚劳多伴有五脏功能的衰弱。
例如出现脾胃功能的衰弱:大便日数行,完谷不化,形体消瘦,大肉若脱等等。
这就是血痹到虚劳的过程。
那么我们治疗的时候,是血痹好治疗呢还是虚劳好治疗呢?
答案不言而喻!
古人的智慧,未雨绸缪,起病之初,扑灭与萌芽,这才是最好的治疗。
血痹虚劳腹痛的表现:
腹痛隐隐,喜温喜按,伴有面黄唇淡舌淡苔白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神疲不寐肢冷等虚劳证。
病机上以津虚血弱,不能濡养为主,里位(腹部)得不到津血的濡养则疼痛隐隐,喜温喜按,中医经方称为血痹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中的条文:
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徒弟问师父:血痹病怎么来的啊?
师父说:血痹病,都是那么养尊处优的人(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疲劳汗出
睡觉的时候不时燥扰(睡眠不安),于是被风寒所侵袭,这就得血痹病了。
这就是最轻微的血痹病,仲景先师用针灸就可以治疗了,不用服药。
可见血痹病,肯定是里虚(骨弱,骨代表里)招致了邪风的侵袭。
这是不是和现在的小朋友的情况很类似,
睡眠多扰动,吹到肚子了,于是出现腹痛。
这就是邪气之由来。
我们再看一下《伤寒论》中对这类腹痛的论述: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与小柴胡汤。[宋]
阳脉涩,阴脉弦,就是表虚里不足啊,所以出现了腹中急痛,用小建中汤治疗。继而使用小柴胡汤。
为什么呢,先存一个疑问,我们后文解答。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口燥咽干者,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虚劳,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可见建中法是治疗这类腹痛的良法良药。
我们来看一下大名鼎鼎的小建中汤组成
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分是桂枝、生姜、甘草、大枣、白芍、饴糖。
饴糖就是麦芽糖,但是是需要用糯米麦芽酿造的麦芽糖才行。
有工业麦芽糖,效果不好。
饴糖以糯米麦芽发酵的麦芽糖为正,特别是饴糖一升作为主药,用工业麦芽糖则无滋养之功反增碍胃之嫌。
芍药以黑皮白芍为正,桂枝以桂枝尖为好,
津血虚弱而又有风寒的不断入里,所以经方以建中法治疗血痹虚劳腹痛。
建中法是一类方剂,并不仅仅是小建中汤。
例如:
津虚血弱血少的当归建中汤;
津虚血弱卫虚营弱之黄芪建中汤;
津虚血弱血少里寒之干姜建中汤;
津虚血弱胃虚腹满水饮之枳术建中汤等等。
大家记住建中法是治疗虚劳血痹腹痛之良法。
具体用什么方药还需要具体辨证的。不是只有一个小建中汤。
那么虚劳血痹腹痛我们就讲完了,
下面讲寒疝腹满腹痛。
疝,腹痛也。从疒,山声。——《说文》
疝,本来就是腹痛的意思,我们现在看到疝都想到是疝气。
其实疝指代了里位---腹部。
疝气,就是多发生于腹部啊。
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素问》
而我们的《金匮要略》有《腹满寒疝宿食病篇》。
寒疝腹满腹痛的表现
腹痛隐隐时渐时剧,腹部怕冷,遇冷加重,喜温喜按或者拒按,伴有身寒肢冷等症状。
病机上以里寒寒气郁滞为主,里位津血因寒邪客阻而凝滞导致腹寒腹痛。
中医经方以温中法为主。
《腹满寒疝宿食病篇》:3、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腹满,有时候减轻有时候加重,这就是寒邪。
是不是和现在小孩腹痛被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症状很类似,
一会说肚子胀、肚子痛,摸一摸又不见痛了。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仲景的诊断非常明确。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瘦人,何谓瘦人?
《金匮·淡饮咳嗽病篇》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淡饮;
其人素盛今瘦,之前很肥的,现在瘦了。这是水多了,人瘦啊。
所以瘦人在仲景的语境中就是虚人、寒人、有水饮的人。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脾胃虚。
脾主肌肉,如果肌肉廋削,就是虚人啊。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小孩本来小时候长的胖胖的。现在越养越瘦,这是不是虚人、瘦人?
瘦人而见到了绕脐痛,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不是就是典型的绕脐痛?
仲景一语中的,这是必有风冷。
谷气不行啊,脾胃功能差了。
脾胃干什么的?
运化水谷啊,谷气不行,是不是就是大便不通啊。
一般的医生看到大便不通,于是用了下法。
仲景怎么评论这个下法
而反下之,
反,就是用错了。
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用错了治疗方法,因为下法多是苦寒为主,多是降下为主。
患者脾胃风冷,需要温升啊。
所以下法是错误的。很容易下成痞证,就是肚子容易饱胀,肚子大大的。
10、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这个腹中的寒气就厉害了,雷鸣切痛---古人用词真是绝啊。
肚子肠鸣,好像打雷一样,够形象吧。
好像病人就坐在我的边上,听之如在耳侧。
切痛,肠子好像用刀切一样,太痛了。
不知道有没有过这种腹痛的体验,最好不要有啊。
这种就是寒邪太盛了,生姜干姜都不能用了,需要用到附子去辛热温中驱寒。
这就是附子粳米汤!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抟,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一云沉紧,一云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
寒疝腹痛到出冷寒,一颗一颗白色的汗珠,手足厥冷。
这种寒邪太盛了,附子都不够用了,需要用乌头。
乌头有大毒啊,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所以这类方剂我就不在群内发了。
可见根据不同的寒邪程度,仲景使用的药物也是不断升级的。
再来看这篇中引用的《外台秘要》条文:
《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
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
你看寒性收引,使人阴缩。
看来鳌拜金钟罩的神功,原来是这样练成的:缩阳入腹
可见乌头汤对治寒疝里寒之盛。
《外台》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中痛者。
这条就很有意思了,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伤寒论》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与小柴胡汤。[宋]
你看虚劳血痹腹痛后续的治疗是小柴胡汤,
寒疝腹满腹痛后续的治疗是柴胡桂枝汤。
这是不是很妙,为什么呢?
血痹虚劳腹痛和寒疝腹满腹痛其实就是虚实之辨,
在虚实之间经方法度已经构建了一道桥梁。
也就是如果患者在虚实之间的情况,如何辨证呢,这就是伤寒的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与小柴胡汤。[宋]和《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中引外台的条文:《外台》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中痛者。
可见,血痹虚劳腹痛,由虚转实,转入少阳病,以小柴胡汤为治。
寒疝腹满腹痛由里寒转阳,转入厥阴病,以柴胡桂枝汤为治。
虚与实,寒与热,在这里交会了。这就是病传的思维
寒邪客于中焦,导致的腹满腹痛,当与温药。
这个温药的选择多以驱寒走串为主的,所以反而用干姜的机会不多
多以桂枝、薤白、川椒、附子(乌头)、生姜为主。
这是腹痛的虚实寒热两端,当然病机尚未绝对的分类,例如尚有大便不通引起的腹痛等等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只是针对现代医学诊断的肠系膜淋巴结炎常见的病机展开讨论。
我们再来看病因引发:
本病多见于儿童,多是儿童饮食及生活调护不慎导致,
例如小孩贪吃生冷,或者因为睡眠踢被导致的腹部受凉从而出现寒疝腹痛;
又有忌口挑食,脾虚胃弱导致的血痹虚劳腹痛。
总的原因都是邪自外来,寒邪入里为主,血痹虚劳腹痛以寒邪入里以虚为主,寒疝腹满腹痛以寒邪入里以实为主。
下面讲家长最关心的生活调护:
我们知道了病机,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调护,
例如饮食要忌口生冷,不可贪凉,嗜任食瓜果以致寒邪内生,外邪入侵。
如果过食了生冷,可以煎煮生姜大枣汤给小孩喝。
生姜大枣是半个生姜甘草汤,而甘草大枣又称为温脾汤,可以温中健脾。
如果偶有腹痛,可以外用肉桂打粉外敷中脘或者肚脐。
我们经典经方学派,崇尚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
所以本讲座字字也是有来历的。
外敷肉桂粉,有何来历?
看下唐代的《千金方》:
桂心酒
治产后小腹痛及猝心腹痛方。
桂心三两,以酒三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猝心腹痛方----突然发作的腹痛。
为什么选择桂枝呢?用干姜不是很好吗?
这是因为邪气自外来啊,用桂枝既可以温中又可以解表。
邪气透发而出!
这就是仲景表里观、表里辨证之妙
如果一时不备,可以使用丁桂儿脐贴。
该贴主要成分是丁香、肉桂、荜茇。也是符合经方法度的!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某女7.5
/07/16
容易腹痛3个月余
腹痛无规律。外院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
大便2-3日一次,成型偏干,颗粒,平时容易鼻子不适,有口气。
胃口一般,饮水不多,小便色淡黄,睡眠尚可,睡眠无出汗。喜欢趴着睡,怕热。
手足容易凉。舌淡红嫩苔薄白,舌尖红点,睑色淡红。腹部可。
表寒
里虚轻
外热里热里结
那么这个患者是以里虚为主还是里实为主?
血痹虚劳腹痛和寒疝腹满腹痛就是虚实之辨。
表寒+里虚轻+火证,这个偏于里实的。
那么这个疼痛,如何而来?
患者虽然里寒症状不明显,但是里虚(喜欢趴睡)+手足容易凉,这是里虚+表寒,有了里虚加表寒的基础。就有了风寒入里的基础,加上腹痛隐隐,所以里位是寒疝腹痛+里实阳明。里位是寒热错杂。
舌红口气便结怕热,这是里热里结而偏于实,所以排除了虚劳血痹法。
所以诊断为寒疝腹满腹痛,与桂枝+薤白+厚朴温中散寒,与全栝蒌+枳壳酸寒润燥清热。
枳实薤白桂枝汤半量7剂
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厚朴三两薤白一斤栝蒌实一枚桂枝一两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仲景方》厚朴用四两,薤白半斤,水五升煮取二升)
反馈:
/07/23
最近无腹痛
大便日一次,成型,质可,吹容易鼻塞。有鼻涕。容易掀衣睡觉。
胃口一般,饮水不多,小便色淡黄,睡眠尚可,喜欢趴着睡,怕热。
手温。舌淡红点苔薄白,睑色淡红。
腹痛好了,大便也好了。
今晚的课到这里,有问题可以提问。
问:师兄,如果用四逆散会表邪入里吗
答:四逆散是芍药甘草汤为主,以阴法为主。如何对治表寒
作者介绍:
主治医师,经典经方传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师承岭南陈氏针法流派陈秀华教授及经典经方学术带头人许家栋教授。无为针法创始人李闯老师。
运用经典经方针药结合治疗各类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尤其擅长外感久嗽不愈、反复发热、脾胃虚寒、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调经助孕及虚劳亚健康状态调理。
大道甚夷之经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