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世纪的中国,如果有一群男童等待被阉割,那么他们的下一站一定是深宫内院,成为皇室的忠诚奴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太监”。然而,若是越过大半个地球,出现在在梵蒂冈的大批等待阉割的男童,他们的下一站却不是为了成为太监,而是为了成为歌唱家。
放眼全球,多少男歌唱家凭借歌喉闻名于世,为何16世纪的欧洲大地上,要当歌唱家竟然要先被阉割呢?本文带您聚焦:西方美声唱法第一次黄金时代背后泣血的数万男童。
教堂唱诗班的男童
阉伶歌手的诞生:阉割只是为了保持歌喉
16世纪末,大概在咱们的明朝中后期,那时候的欧洲人刚走出暗无天日的中世纪不久。位于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因为严格的教规而不准许女性参加教会唱诗班,女性也由此被禁止登台献唱。许多本该由女性演唱的剧目,被迫使用男童来替代。
然而,不管是多么备受青睐的唱诗班少年歌手,他们的艺术生涯往往都很短暂。一旦进入青春期,随着身体加速发育而来的就是嗓音的突变。
这些往日璀璨夺目的男童歌手,一经变声期的洗礼,歌喉便如同被魔鬼亲过一般,失去了往日的动听,很快就无人问津。
油画《小男孩》
而有一些男童,因为天生的雄性激素分泌不足,呈现出女性化的特征,反而却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住自己赖以谋生的金嗓子。
但是这样的男童毕竟是极少数,最终,不知道是男童们坚韧果决,还是教会那帮人心狠手辣,开始有男童在变声期之前为了保持歌喉而被阉割,催生了西方近代历史上的特殊群体——阉伶歌手。
在人类历史上,男性接受阉割手术,有的是出于医疗目的,比如意外受伤而被迫割除;有的则是封建王朝的皇室为了保持血统纯正而对去势男仆产生的特殊需求,比如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的宦官群体;还有的则是作为一种极具羞辱意味的刑罚,比如惨遭宫刑的西汉史官司马迁。
单纯为了音乐的目的,而大批大批地阉割男童的,唯有欧洲了。这些男童伤愈后继续常驻舞台,被称为“阉伶歌手”,成为教会和无数教众热捧的掌上明珠。
阉伶歌手批量制造:意大利巅峰期每年超名
意大利是西方歌剧的发源地,也是整个欧洲阉伶歌手批量制造的主力厂家。在巅峰时期,意大利每年有超过名男童,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走上了相同的道路,付出痛失命根子的代价,换取一张成为教会歌手的入场券。
仅仅是意大利每年就有这么多了,无数男童涌入,阉伶歌手群体疯狂增长,可是观众和舞台总归是有限的,整个欧洲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小男孩被阉割,他们中又有几个能够声名鹊起,成为歌剧舞台的台柱子呢?
然而,生理和人格上的屈辱,终究挡不住这些男童对美好未来的渴求。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这些男童中的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出生于苦寒之家,或者生来便是孤儿。
这些男童被送到专门的地方供养起来,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和最为专业的演唱技法训练,一般在青春期到来的12岁之前,接受阉割手术,去除掉两颗睾丸。
这一招不是葵花宝典就是辟邪剑法的要领
这样他们在成年之后,依然能够拥有男子的强壮体魄和肺活量,却保持着童年时期的歌喉,演唱时兼具女声的高度和男生的强度,清澈空灵却又嘹亮高亢。
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刚柔相济,一个音能够保持超过一分钟,还能轻松横跨多个音域,这是普通的男女歌手即使用了假音演唱,也难以企及的艺术水准。
在教会的推崇之下,阉伶歌手的风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大大小小的歌剧院或豢养或雇佣大量阉伶歌手,他们备受追捧,让剧院老板们赚的盆满钵满。
许多当红的阉伶歌手,因为收入不菲保持着奢靡无度的生活,虽然童年被割除睾丸,但成年后依然拥有正常的功能,娶妻纳妾不在话下,除了无法生育后代。
这样的生活吸引着大量穷苦人家的目光,他们也希望将来有一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孩子成了当红阉伶,全家跟着沾光。即使不能,孩子在接受演唱训练的童年时期,也至少衣食无忧,单单从这一点来说,比其他挨饿受冻的孩子幸福多了。
18世纪著名阉伶歌手卜罗奇
最后一位阉伶歌手死于年
随着演唱技法的不断革新进步,尤其是男声中的“关闭唱法”,许多男歌手得以自如地演唱高音,阉伶歌手群体日渐式微。
将男童阉割以保持歌喉,只是为了上流社会的精英们享受所谓的音乐艺术,这样泣血的艺术也饱受抨击,终于,阉伶歌手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年出生在意大利莫雷斯基,是唯一一个留下录音的阉伶歌手。
莫雷斯基
莫雷斯基出生在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他是家中的第六子,关于他被阉割的原因,至今争论不休。有的观点认为,莫雷斯基是因为童年时期患有腹股沟斜疝的病症,而当时意大利的医学界认为,阉割是治愈此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于是莫雷斯基在懵懂的青少年时代,永远地失去了小莫雷斯基。
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莫雷斯基童年时代被阉割,并不是因为疾病原因,而是因为他自小就展露出了音乐方面的天赋,由于他的演唱技法娴熟,音色别具一格,最终导致大人们为了避免这个天生的歌唱家被变声期毒害,先下手为强以便延续他的传奇歌喉。
圣母油画
在20世纪初,唱片公司为莫雷斯基录制的唱片中,最负盛名的就是那曲《圣母颂》,专业人士一耳就能听出,,莫雷斯基虽然年过半百,但依旧可以毫不费力地唱出B5来,即“五声音阶”。
“他们节奏轻快,即使是小提琴也跟不上他们。”——18世纪英国音乐史专家帕尼
“他们的歌喉之美,超过女歌者太多太多。”——法国作家伏尔泰
本世纪初,西方重新发行了莫雷斯基的唱片,但他的音色相对于今天的听众来说,似乎会觉得有些扎耳朵,专家认为是当年的录制设备和录制环境导致的录音质量较差。莫雷斯基在年去世,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后一位阉伶歌手。
影视剧中受阉割后的男童剧照
莫雷斯基的离去,代表着阉伶歌手这一职业群体的彻底消亡。无法在现场聆听的人们,依旧争论着他们光鲜亮丽背后那滴血的童年,再难通过前人的文字,去想象那会是怎样的一种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