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月28日讯(通讯员黄瑾张天翼)每天7点30分,滨医院胃肠外科、疝与腹壁外科的病房准时进入查房时间。早于上班前半小时查房,是陈军团队延续多年的习惯,也是科室“人文化关怀”最直接的体现。陈军是谁?在滨医烟台附院,他以科主任的身份带领团队将胃肠外科、疝与腹壁外科打造成烟台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规范化治疗”“人文化关怀”和“个体化、动态化治疗方案”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词,他坚持医疗理念和技术的双传承,将胃肠外科、疝与腹壁外科推向了“国家级标准”,一举揽获了年“改善医疗服务示范科室”的国字招牌。人文关怀中支撑起的“示范科室”,造福无数患者在陈军办公室的进门处,一面特殊的锦旗悬挂在墙壁一侧,锦旗背后的患者如今已经离世。救治过程中,陈军团队展现出的精湛医术和人文关怀,让患者家属数度感动,并将感谢之情融于锦旗,送到了陈军手中。陈军说,人文关怀的最直接体现便是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我想让大夫或护士怎么做?那我们就应该那么去做。”不论是在科室会议上,还是在对滨医高校学生的教学课堂上,他希望每个医护人员或是医学生都能做一名“有温度”的医者——当患者的病情能够被治愈时,要考虑如何将代价缩减到最小;当患者的病情确实无力回天时,要思考如何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现实,让他们能够荷瘤生存(带着肿瘤生存下去),为他们做心理疏导,相对延长生命。病房里,在面对那些重症患者时,陈军总会用幽默的语气说:“开玩笑地讲咱们这叫与瘤共舞,你活到70岁了,本来就不可能像二三十岁时那样了,现在确实也长了瘤了,怎么能让这个瘤子不给你惹麻烦,你开开心心地享受每一天生活就可以了。”看似轻松幽默的几句话,却是经过陈军的深思熟虑——“跟患者讲一堆专业术语只能增加他们的压力,要用最直白、最能让他们听懂的话来说才行。”正是这样的作风,他带领的科室登上了国家“改善医疗服务示范科室”的领奖台,也造就了“奇迹”发生。一名年确诊肝癌的患者,在陈军的指导下“荷瘤生存”,每年复查直至如今仍健在,17年的跨度早已打破了当初的“最后期限”。陈军说,人总有一天会老,医生亦如此。人文关怀应依靠医者代代传承,才能更有效减轻人们的病痛。一天查房2-6次让治疗方案动态化,牵头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在胃肠外科、疝与腹壁外科病房,这里不仅每天提前半小时查房,而且每天至少查房两次。对于那些危重症和急症患者,陈军带领团队要每隔4小时或6小时查一次,一天最多时6次查房。为什么查得这么频?对此,陈军有他的考虑。“不能用一种方法来对待所有同类患者,作为大夫,得拿出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来判定这个病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段,是不是治疗方案也不同,得随时做出调整,这就是经常说的方案个体化、动态化。”陈军说,如此一来,医生自然会辛苦些,但增加查房频次对患者来说却是极大受益的,能够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这就好比开车,要时不时调整方向,不能要撞墙了才想起转弯,那肯定来不及了,对治病救人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个习惯,自科室创建以来,陈军及他的团队已经坚持了6年。在他看来,真正以患者为中心,就要站在病人的感受上制定方案。正是这样的初衷,陈军带领下的胃肠外科牵头,联合肿瘤相关科室如消化内科、肝胆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肿瘤介入、影像科、病理科、营养科等建立了胃肠道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每个诊疗组分别选配1到2名专业组秘书,协助首席专家开展工作。每周定时定点,为患者制订出全方位、专业化、规范化诊治策略,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合适的患者以合适的治疗。陈军说,在专业组成立后,已有超过百名患者经过多学科诊疗模式制定出“专属方案”,手术患者R0切除率、并发症均低于以往,更令人欣喜的是,晚期癌症患者也通过多学科诊疗模式接受到了更合适的局部或药物治疗,提高了生活质量,有望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医院连续三年获得“改善医疗服务“的国字号荣誉不仅是胃肠外科、疝与腹壁外科斩获“改善医疗服务示范科室”称号,医院也在贯彻落实国家“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来,连续三年荣膺国家“医院”称号,副院长宋守君也荣获了“年度改善医疗服务突出贡献工作者”称号。在改善医疗服务的努力中,医院率先开通了我省首批互联网发热门诊、儿童发热咨询门诊、互联网心理门诊;打造门诊预检分诊系统,引入红外线测温仪等设备;医院发热门诊通信系统;开展病案复印邮寄及药品配送业务,医院运营“两手抓、两不误”。优化门诊流程,打造门诊“三中心、六专科、六区域”分区模式,整合门诊资源,多学科门诊、涉外门诊正式启用;成立门诊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开放式办公、帮办式服务”新模式。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实行门诊“两免两减半”和住院“先诊疗、后付费”等惠民政策。门诊部开通电话预约、现场预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lele168.com/fnszl/1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