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个经典药方医案御医真迹重磅公布

在《聊复集·怪症汇纂》4种未刊稿本中,嘉庆御医汪必昌收录秘方33个(暂不公布),这些秘方仅此手稿孤本中独有,且多为验方,又未见于其它中医药典籍中,应已达到了申报国家级保密处方的标准;此外,御医汪必昌还汇纂经典药方医案个以上。现特从其收录的经典药方医案中选12个重磅公布,这些药方与医案虽非稿中独有,也偶见于其它中医药典籍传本中,但这些医案的存在恰恰证明此手稿有本有源,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值得深入挖掘。此次同时配发御医汪氏手稿真迹书影,更便于大家加深印象,进行深层次的比对、研究、指正、创新,为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略尽绵薄之力。

此次我们公布的12个经典医案,包括有唐代“开元名医纪朋观人知病”,有晚唐五代“赵卿治少年眼中常见小镜”,有宋代“治辛稼轩疝疾重坠”、“医家孙兆治暴聋”、“凭黄土汤方晋级太医丞”、“杨介治宋徽宗食冰水太过”、“张锐黄土温酒治吴少师体内马蝗千余”与“一方千缗”,有元代“罗谦甫治忠武史公中风”,有明代“江应宿治许颖阳‘帕金森症’”与“张致和救治伤寒坏证垂死病人”,还有清代“千金不传的调理房后困倦方”。在清嘉庆御医汪必昌笔下这些从唐代至清代跨越千年历史的经典医案中,我们发现那些看似寻常的中医药在医家手中均可化腐朽为神奇,体现出非凡的效力和功用。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手录经典药方医案选刊一:

开元名医纪朋观人知病

附原图:书影1-1---唐开元名医纪朋观人知病-附原图:书影1-2---唐开元名医纪朋观人知病

开元中,名医纪朋,观人颜色、谈笑知病浅深,不待诊脉。帝召入掖庭,看一宫人,每日晨则笑歌啼哭,若狂疾,而足不能履地。朋视之曰:此必因食饱而大促力,顿仆于地而然。乃饮云母汤,熟寐,而失所苦,问之,乃云太华公主载诞,其当主讴,惧声不能清长,因吃?(豚)蹄羹饱,而歌大曲,唱罢,觉胸中甚热,戏于砌台,因坠下,久而方甦(苏),遂病此也。

译文:

开元年间,有一位名医纪朋,不用诊脉,观察人的声色言谈便能知道病的程度深浅。皇帝召入后宫,诊治一位宫人,每天早上又笑又哭,就像疯了一样,脚不能下地走路。纪朋看了之后说:这定是因为吃的太饱,之后用力过度,猛地摔倒在地而导致的。因此让她服用云母汤,一觉醒来之后,不再受此病之苦。(醒来之后)问她原因,说是太华公主过生日时,她是负责主唱,因为害怕没有力气以致唱不久,所以吃了很多猪蹄羹,之后接着唱大曲,唱完之后便觉得胸口非常燥热,不小心从戏台上掉了下来,过了许久才醒来,于是得了此病。

注释:

(1)纪朋,唐代名医。吴(今江苏吴县)地人。生活于开元(—)前后。善于望诊,视病家颜色谈笑,便知病情深浅。

(2)云母汤,唐白居易《七月一日作》诗:“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自注:“云母汤。”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手录经典药方医案选刊二:

赵卿治少年眼中常见小镜

附原图:书影2---赵卿治少年眼中常见小镜

赵卿治一少年,眼中常见一小镜,诸医不效。卿视之,约少年来晨鱼鲙奉候。少年来晨赴之,延于内,且令从容,俟客退方接。俄顷设桌,施一瓯芥醋,更无他物,公亦未入。迨日中久候不至,少年饥甚,且闻醋香,不免轻啜之,逡巡又啜之,觉胸中豁然,眼花不见,因竭瓯啜之。公方突入,少年以啜醋惭谢。(公)曰∶“郎君食鲙太多,芥醋不快,又有鱼鳞在胸中,所以眼花。适所备芥醋,竞欲郎君啜耳。”

译文:

赵卿治疗一个少年,其眼中经常能看见一面小镜子,各种医生治疗都不奏效。赵卿看过后,约定第二天早上用生鱼片招待少年。少年第二日早上来赴宴,被请进内室,赵卿要他不要拘束稍等一下,待客人走了再接待他。不一会儿给他安排了一张桌子,放了一小杯芥醋,没有别的东西了,赵卿也还未进来。等到中午,赵卿很久也没来,少年非常饥饿,就举起小杯喝了一点,犹豫中又喝了一点,(顿时)觉得胸中豁然开朗,不眼花了,因此就将小杯中的芥醋喝尽了。赵卿这才突然进来,少年因为喝了醋,羞愧谢过。赵卿说:“您因为吃生鱼片太多,少了芥醋,又有鱼鳞卡在胸中,所以眼花。我刚才准备的芥醋,就是让您喝的。”

注释:

此中医故事出自宋代《北梦琐言》一书。

《北梦琐言》由宋代的孙光宪著。本书记载了晚唐武宗以后下迄五代的史事,包括朝野佚闻、风土民情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文献,历来受到研究其时文史者的重视。孙光宪(年—年),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手录经典药方医案选刊三:

治辛稼轩疝疾重坠

附原图:书影3---治辛稼轩疝疾重坠-

张思(师)正《倦游录》云∶辛稼轩忽得疝疾,重坠大如杯。一道人教以薏苡用东壁黄土炒,水煮为膏,服数服即消。程沙随病此,稼轩授之亦效。《本草》薏苡乃上品养心药,故有此功。

译文:

张思正的《倦游录》记载:辛弃疾忽然得了疝气,患处肿大坠胀像杯子。一个道士教他把薏苡和东壁黄土一起炒,用水煮成膏后服用,服用几次就消除了病症。程沙随也得了这种病,辛弃疾传授给他这个方子,也很有效。按照《本草》的说法,薏苡是养心的上品良药,所以有这种功效。

注释:

张师正,名思政,字不疑,襄国(今邢台市)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年),约宋仁宗嘉佑中前后在世。擢甲科,得太常博士。主要作品:《括异志》、《倦游杂录》(又名《倦游录》)与《怪集》(当作《志怪集》)。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手录经典药方医案选刊四:

医家孙兆治暴聋

附原图:书影4---宋代医家孙兆治暴聋

孙兆,治平中,有显官坐堂,忽耳鸣,兆诊曰:“心脉太盛,肾脉不能归耳。”以药凉心,则肾脉复归,耳鸣立愈。

译文:

孙兆在(宋英宗)治平年间,(接诊过一位)在公堂办公,忽然耳鸣的高官。孙兆诊断说:“心脉(脉象)过于旺盛,肾脉就不能回归了。”他用药使心凉下来,于是肾脉复原,耳鸣马上就好了。

注释:

孙兆,宋医学家。本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名医孙用和次子。与兄孙奇皆登进士第。父子三人俱以医闻名。官将仕郎殿中丞,曾改正《素问》传本之误。嘉祜八年(年)宋仁宗患病,与单骧同入侍,未能挽救其疾,坐废数年。著《伤寒方》两卷、《伤寒脉诀》(彭令按:据网络资料,还有《素问注释考误》等),均佚。(参见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编的《中医人物词典》页“孙兆”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年1版1印)

说明:

关于宋医学家孙兆治疗耳鸣耳聋之中医故事传世久矣,其治疗药方却早已失传。御医汪必昌在其手稿孤本该处天头补注有治暴聋的秘方,绝罕见(暂不公布)。此处汪必昌补注的治疗耳暴聋的秘方,用药普通,组合巧妙,对于研制、开发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中成药,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配方指导价值。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手录经典药方医案选刊五:

凭黄土汤方晋级太医丞

附原图:书影5---凭黄土汤方晋级太医丞

刘跂《钱乙传》云∶元丰中,皇子仪国公病瘛疭,国医不能治,长公主举乙入,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见,问黄土愈疾之状。乙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退。”上悦,擢太医丞。

译文:

刘跂的《钱乙传》记载:元丰年间,皇子仪国公得了痉挛,国医没有办法医治好,长公主举荐钱乙进宫,钱乙进呈黄土汤给仪国公服而痊愈。神宗召见他,问黄土汤治愈疾病的原因。钱乙回答说:“用土来压制水,水得到了平衡,那么抽搐也会自然消退。”皇帝很高兴,提拔钱乙为太医丞。

注释:

(1)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年),宋代著名儿科医家。元丰(-)年间至京师治愈长公主之女疾,授翰林医学。(参见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编的《中医人物词典》页“钱乙”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年1版1印)

(2)仪国公赵佖(?-年),宋神宗赵顼第九子。

(3)瘛瘲,音为chìzòng,指痉挛的症状。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手录经典药方医案选刊六:

杨介治宋徽宗食冰水太过

附原图:书影6---FA75--杨介治宋徽宗食冰水太过

宋徽宗食冰水太过,病脾疾,国医不效,召杨介诊之。介用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介曰:“疾因食冰,臣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服之果愈。若此,可谓活机之士矣!

译文:

宋徽宗饮冰水过量,造成脾脏不适,御医治疗不奏效,于是召杨介为徽宗诊治。杨介(提出要)用大理中丸(治疗),皇帝说:“已经吃过它很多次了!”杨介说:“这病的原因在于饮用冰水,我用冰煎这服药,这是在治疗疾病的根源。”徽宗服药后果然痊愈了。像这样的,真可以称得上是灵活机巧的医生了!

注释:

杨介,宋医家。字吉老。泗州(今江苏盱眙)人。世业医。为太医生。崇宁(—)年间当地处决犯人,郡守李夷行遣医生及画工剖胸腹详察所见,尽行绘图。杨(介)取此图校以古书,以所见五脏之真绘成图形。……今佚。(参见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编的《中医人物词典》页“杨介”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年1版1印)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手录经典药方医案选刊七:

张锐黄土温酒治吴少师体内马蝗千余

附原图:书影7-1---张锐黄土温酒治吴少师体内马蝗千余-附原图:书影7-2---张锐黄土温酒治吴少师体内马蝗千余-

《坚夷志》(应是《夷坚志》)云∶吴少师得疾,数月消瘦,每日饮食入咽,如万虫攒攻,且痒且痛,皆以为劳瘵,迎明医张锐诊之。锐令明旦勿食,遣卒诣十里外,取行路黄土,至,以温酒二升搅之,投药百立(粒)饮之。觉痛几不堪,及登溷,下马蝗千余,宛转,其半已困死,吴亦惫甚,调理三日乃安。因言夏月出师,燥渴,饮涧水一杯,似有物入咽,遂得此病。锐曰∶虫入人脏,势必孳生,饥则聚咂精血,饱则散处藏府。苟知杀之而不能扫取,终无益也。是以请公枵腹以诱之,虫久不得土味,又喜酒,故乘机毕集,一洗而空之。

译文:

《坚夷志》(应是《夷坚志》)里记载:吴少师得了病,数月之内消瘦了许多,每天吃饭下咽的时候,就如同万虫齐攻,又痒又痛,大家都以为是劳瘵,请医生张锐诊治。张锐让他第二天早上不要吃饭,派走卒到十里之外取路上的黄土,用温酒二升搅拌(制成黄土药丸),投入一百多颗药丸并吞下。吞下之后疼痛难忍,上厕所的时候,排除千余只马蝗,不一会儿,其大半就(被酒醉)死了,吴少师也非常疲惫,调理了三天才好转过来。(吴少师)说他在夏天的时候出征,感到口渴,便喝了一杯溪水,感觉咽下去异物,之后便得了此病。张锐说:“虫子进入人的内脏,势必会滋生,饿了便聚集起来吸食人的精血,饱食了则散布到脏腑。我知道杀了它们但没法清除出来,最终也是无益的。所以让您空腹来引诱它们,虫子许久没有接触过土,又喜欢酒,所以乘它们在饥饿的时候全部聚集,一洗而空。”

注释:

张锐,宋代医家。字子刚,蜀人,后徙居郑州(今属河南)。尝任太医局教授,治病有胆识。曾治一伤寒死已半日妇人,以药灌人,使其大泻而愈。治病多有如此奇效。绍兴三年(年)撰《鸡峰备急方》一卷。又有《鸡峰普济方》三十卷,题为张锐撰,刊行于世。(参见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编的《中医人物词典》页“张锐”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年1版1印)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手录经典药方医案选刊八:

一方千缗

附原图:书影8---一方千缗-

《爱竹谈薮》云∶宋宁宗为郡王时,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国医罔措,或举孙琳治之。琳以蒸饼、大蒜、淡豆豉三物捣丸,令以温水下三十丸。曰∶今日进三服,当减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赐以千缗。或问其说。琳曰∶小儿何因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尔。若琳者,其语医矣。

译文:

《爱竹谈薮》记载:宋宁宗是郡王的时候,患尿频症,每个日夜如厕三百多次。国医无法治愈,有人举荐孙琳来诊治。孙琳将蒸饼、大葱、淡豆豉这三样东西捣碎成丸,让宋宁宗用温水服下三十丸。说:“今天喝了三服,如厕次数会减少三分之一,明天也一样,三天就能痊愈。”(宋宁宗服后)果然如此,宋宁宗赏赐他千两白银。有人问他原理,孙琳说:“小孩子为什么会尿频,就是因为尿道不通畅,(此病能够痊愈便是因为)这三样东西都能通尿(的缘故)。”像孙琳一样的人,说的话就是治疗方法

注释:

(1)孙琳,南宋医生。(参见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编的《中医人物词典》页“孙琳”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年1版1印)

(2)宋宁宗赵扩(-年),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

(3)“缗”字,查《辞海》,一,穿钱的绳子,亦指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有此可知,一缗在唐宋时约为一两白银,“赐以千缗”就是赐给千两白银。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手录经典药方医案选刊九:

罗谦甫治忠武史公中风

附原图:书影9---罗谦甫治太尉忠武史公

罗天益,字谦甫,真定人,东垣弟子。治忠武史公,年近七旬,因左颊疏缓,被风寒客之,颊急口㖞于右,脉得紧之洪缓。(罗)举专科针灸。先于左颊灸地仓七次,灸颊车二七壮,后于右颊上热手(火尉)之,议以升麻汤加防(风)、(秦)艽、(白)芷、桂枝,发散风寒,数服而愈。

或曰:世医多用续命等汤,今用升麻汤加四味,其理安在?曰: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颊中,循鼻外,入上齿中,手阳明亦贯于下齿中,况两颊皆属阳明。升麻汤,乃阳明经药,白芷又行手阳,艽治口噤,风散,同桂枝实表,而固荣卫,使邪不伤,故用之,以速愈也。

译文:

罗天益,字谦甫,真定人,是李东垣先生的弟子。诊治史天泽,他年近七旬,因为左脸颊松弛,被风寒侵袭,所以嘴巴朝右歪斜,脉象洪缓。罗天益用针灸之法,先在左脸颊灸地仓穴七次,灸颊车二七壮,之后于右脸颊上热手按摩,用升麻汤防风、秦艽、白芷、桂枝来发散风寒,数服药之后痊愈。

有人说:医生们多用续命等汤药,现在用升麻汤外加四味草药,有什么道理呢?(罗天益)回答道:足阳明胃经从鼻子开始,在脸颊交汇,出鼻外,进入上齿。手上的阳明穴也是这样贯穿到下齿,况且两颊都属于阳明经。升麻汤是用来治疗阳明经的药物,白芷治手阳经,秦艽治口噤,抽搐于是得以缓解,桂枝则可以让免疫力提升,使得风寒不会侵袭,所以用这几味药来加快痊愈的速度。

注释:

(1)罗天益(-年),字谦甫,元代医学家。(参见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编的《中医人物词典》页“罗天益”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年1版1印)

(2)忠武史公即史天泽(-年),字润甫,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累赠太尉、太师、镇阳王,谥号“忠武”。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手录经典药方医案选刊十:

江应宿治许颖阳“帕金森症”

附原图:书影10---江应宿治许颖阳

江应宿治许颖阳公,头振动摇,六脉沉缓,左关尺散软,此虚风候也。许因日侍经筵,矜持太甚,损伤肝肾血分。《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恐伤肾,恐惧不已,火起于肾,消铄精血。肾水一亏,心火暴盛。治法惟养益气,气益痰自消,血荣风自灭。制膏以枸杞为君,参、芪、归、术、天麦二冬为佐使。又制定振丸,酒炒黄连、半夏为君,四物为臣,参、芪、白、术,天麻、仙灵脾为佐使。早膏夕丸,月余而愈。

译文:

江应宿治疗许颖阳,(许颖阳)头不停地抖动,六脉(脉象)沉缓,左关尺散软,这是虚风(脾风)的症状。许颖阳因为每日陪同皇上读书,太过拘束,损伤了肝脏肾脏。《黄帝内经》认为:各种表现为抽搐、眩晕的风证,多属于肝的病变。又因为忧惧害怕损伤肾脏,恐惧不已则火由肾而起,消耗精血。肾水一旦匮缺,心火便暴盛。治疗的方法只有修养益气,气益,痰便自动消除;血荣,抽搐、眩晕等便自动消失。于是用枸杞为主,人参、黄芪、当归、白术等作为辅,制作膏药。再做定振丸,用酒炒黄连,半夏为主材,加入人参、黄芪、白芍、白术,并以天麻、仙灵脾为辅。早上吃膏药,晚上吃药丸,一个月左右便能痊愈。

注释:

江应宿,明代医家。字少微,歙县(今属安徽)人,其父江瓘(-年)为名医,应宿继承家学。适其父著《名医类案》未竟而殁,应宿继其遗志,重为编次,历时十五年而五易其稿,终于刊刻行世,为医案类著作中之佼佼者。(参见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编的《中医人物词典》页“江瓘”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年1版1印)

说明:

头振动摇六脉沉缓,类似今之帕金森症。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手录经典药方医案选刊十一:

张致和救治伤寒坏证垂死病人

附原图:书影11---张致和救治伤寒坏证垂死病人

张致和,吴郡人。治一伤寒坏证,垂死,手足俱冷,气息将绝,口张不言。致和以参一两,去芦,加附子一钱,于石器中,煎至一碗,以新汲水浸之,冰冷,一服而尽。少顷,病人汗从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此其验也。盖鼻梁上应脾,若鼻端有汗者可救,以土在身中周遍故也。

译文:

张致和是吴郡人。他治疗过一个伤寒重病病人,病人垂死,手脚皆已发冷,即将断气,嘴能张开却无法说话。张致和用人参一两,除去芦头,外加一钱附子,在石头容器中,煎成一碗药,用刚打上来的井水浸润,使之冰冷后,让病人一服药喝完。过了一会,病人鼻梁尖上的汗像水一样汩汩而出,这说明此药有效。因为鼻梁上对应脾脏,如果鼻端有汗,就能救治过来,因为土象在人身体中遍布的缘故。

注释:

去芦,《修事指南》总结说:去芦者免吐。我国古代大部分医籍中,都有人参“不去芦令人吐”的记载。芦头一般指残留于根及根茎类药材上的残茎、叶茎、根茎等部位。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手录经典药方医案选刊十二:

千金不传的调理房后困倦方

附原图:书影12---千金不传的调理房后困倦方

房后困倦。人参七钱,陈皮一钱,水一盏半,煎八分,食前温服,日再服,此方千金不传。

译文:

房事后感到困倦,可用人参七钱,陈皮一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饭前趁温热服用,每天服用两次。这个药方出千金也不外传。

上列12个清嘉庆御前太医汪必昌收录的经典医案,不及此件汪必昌手稿孤本中所手录的众多医案中的六十分之一,谓之九牛一毛也不为过。检阅此件孤本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许多专家们一致认为,此本中所含治疗怪症的传奇秘方偏方数量之巨,在中医药史上绝无仅有,其中价值难以言数。

年9月15日晚整理初稿

附件一:

开发运用清嘉庆御医手稿孤本的初步建议

为坚决贯彻习近平主席“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实现珍贵中医古籍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现针对清嘉庆御医汪必昌《聊复集·怪症汇纂》4种未刊稿本的开发运用,初步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运用该御医手稿孤本中的秘方偏方种(个),开发、研制新的中成药,安全有效预防、治疗疑难杂症,特别是疑难杂症中现代医学很难彻底解决的病症。,于此手稿中,作者汪必昌汇纂了从春秋战国到清嘉庆十四年(年),共计多年间中国中医药界几乎所有治疗怪症(疑难杂症)的方法(秘方偏方等),并作了不少增补与批注。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初步审定,仅见于此稿本中,且可以申报国家级秘方、需要严格保密的33个秘方尤其应格外重视。根据御医汪必昌的行医经历与处事品格,这些秘方偏方在古代都是验证有效的,当代若能进一步加以临床验证并制成中成药产品,其必将创造出惊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鉴于此御医手稿孤本中,治疗疑难杂症的秘方偏方数量巨大,基本可以断言其中极可能有类似于云南白药、片仔癀与六神丸这样的国家级绝密配方。

第二,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在开发研制相关中成药产品的同时,深入发掘并大力弘扬其文化品牌价值。企业界有一金句: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文化。中央电视台曾报道,皮包就两块皮子,爱马仕、LV包包,能卖几万元人民币,全世界许多消费者还争购,而相同质量、式样、型号的中国造皮包,仅标价几百元人民币,却还少人问津,运到国外转一圈,“贴”上爱马仕、LV的牌子,回到中国又能卖几万元人民币,这就是品牌和文化造成巨大经济效益差异的较典型事例。

拥有了清嘉庆御医秘方手稿孤本,就拥有了打造古代皇家御前太医传承的治疗疑难杂症秘方偏方品牌之基础,也便在实质上靠拢了皇家御医治疗疑难杂症背后的历史图景和文化渊源。毕竟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师承博士后导师、医院主任医师冯世纶先生通过近三个月的反复查考得出的结论,“古代御医亲笔手录的治疗疑难杂症的秘方偏方稿本真迹”仅此一册(部),世所罕见,天下无双!

第三,进一步开发、拓展和利用此御医手稿孤本背后蕴藏的宣传潜力与广告价值。该册御医秘方手稿孤本被发现的新闻,以《清代御医手稿重现记载余偏方,估值高达2.1亿》、《清御医手稿孤本重现记载治癌等验方》与《收藏家发现隐逸年的医学古籍:乃皇家御医孤本》等为标题,被海内外上百家权威媒体报道后,震动了世界中医药界,吸引了世界中医药界的眼光,可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凡是







































白颠病初期白点图片
白癜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lele168.com/xgyy/6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