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通治方
来源:《奇效良方》
作者:董宿
朝代:明·成化六年
年份:公元年
1、疝气通治方:
属性:治肾与膀胱俱虚,为邪气搏结,遂成寒疝。伏留不散,脐腹痛,阴核偏大,肤囊壅肿,重坠滋长,有妨行步,瘙痒不止,时出黄水,浸成疮疡。或长怪肉,累治不痊,致令肾经闭结,阴阳不通,外肾肿胀,冷硬如石渐大。皆由频服热药内攻,或因兜取,以致如此。用药温导,阳气渐退,寒邪补虚消疝,暖养肾经,能使复元,一应小肠气寒疝之疾,久新不过三料。
第一料药:
舶上茴香(用盐半两,同炒焦黄,和盐称)川楝子(炮,去核)沙参(洗锉)木香(各一两)
用法:
上为细末,水煮米粉稠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温酒或盐汤送下,日进三服,小病此一料可安,才尽,便可服第二料药。
第二料药:加下项药荜茇(一两)槟榔(半两)上加入前药内,通共六味,重五两半,为细末,根据前糊丸,丸数汤使亦如前。若病未愈,便服第三料药。
第三料药:又加下项药:
白茯苓(四两,紧小实者,去黑皮)黑附子(半两,炮去皮脐秤,或加作一两)上通前八味,重十两,并根据前糊丸,汤使丸数服加至三十丸,新久大病,不过三料可愈。小肠气发,频及三十年者,寒疝气至如栲栳大者,皆可消散,神效。
散人注:第二料药即第一料加荜茇(一两)槟榔(半两);第三料即第二料加白茯苓(四两,紧小实者,去黑皮)黑附子(半两,炮去皮脐秤,或加作一两);
2、疝气通治方:
属性:治寒疝攻注,胸胁满痛汗出。
木香(三分)槟榔细辛(去苗叶)赤茯苓(去皮)人参(去芦)芍药当归(切焙)官桂(去粗皮)前胡(去芦)青皮(去白,焙,各一两)
上锉碎,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注解: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约占腹股沟疝的90%,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转给需要的人
散人赞赏
人赞赏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白癜风专家李从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