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是外来农作物,目前的主流观点是在明代中后期才传入中国的,至于红薯为什么不能主粮化,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区,纵观红薯的发展历史,它其实一直都是作为主粮活跃在全球的餐桌上的。
红薯也叫番薯,在一些地区还被称为“红苕”,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在明代中后期引入中国,目前大多数地区都普遍栽培。
本质上来说,红薯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块根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又是优良的饲料。
换句话说,在红薯的历史上,其实一直都在扮演主粮的角色。
一、红薯在明代引入中国便被当作主粮一般认为,红薯是在明代引入中国的,引进红薯的人是一个叫陈益广东东莞人。万历八年(年)陈益搭乘友人的商船来到了安南,接受了当地裔长的红薯招待,红薯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当时的陈益便想着把红薯带入中国。
两年后,陈益收买裔卒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将红薯的种子藏在鼓中,随即在虎门开始培育红薯,这便是红薯最早的由来。
红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彼时,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由此看来,红薯在传入中国的历史上,基本上都是被当作主粮来食用的。
这一点,在一些影视剧中也能够体现出来。
红薯的优点非常明显,不仅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能够吃饱),还比大米更方便携带,同时还对烹饪较高的要求,不需要水和锅具就可以食用。
因此,在一些影视剧中,男女主角外出时,随意生火便可以饱饱的美餐一顿。干粮干粮,其实指的就是以红薯为首的便于携带保存的食物。
从这个角度来说,红薯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的都是主粮的角色,尤其是当饥荒来临时,红薯更是充饥的最佳选择,没有之一。
就算是在几十年前,自然灾害的时候,红薯的一切几乎都可以被使用,红薯的叶子可以拿来下面、凉拌甚至是直接煮水吃,而红薯本身也可以拿来充饥。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红薯现在没有被人们当作主粮,反而是成为了一种“配菜”的角色了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人们有了更好的选择。
二、米、面,红薯更佳的主粮替代品红薯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种替代品,饥荒时代人们的主粮,而在富裕年代,红薯更多的是作为“蔬菜”的一种,例如拿来和稀饭、干饭同煮,配合食用。
虽然红薯有很多优势,例如易保存、烹饪简单、饱腹感很强等等,但红薯的缺点也有够致命的,这一点导致了红薯没能在主粮的位置上竞争过米面,最终倒在了时代的车轱辘下。
要想知道红薯的缺点是什么,就不得不提我们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我们传统的饮食文化是什么?是油烟炒菜,配合米饭或面食。
而红薯因为其独特的口感,反倒无法拿来“下菜”。
纵观全国来看,虽然有的地区喜米、有的地区喜面食,但总的来说共同点还是有的。那就是不管是吃面也好,还是吃馒头米饭也好,都会有“下饭菜”,而米面的口感很白,非常适合下菜,红薯由于有自身的味道,反倒不适合作为“饭”,于是红薯就逐渐从主粮变成了如今的“配菜”。
还有一个原因也挺重要,那就是红薯吃多了容易放屁、胀气,造成肠胃不适。
现在人们普遍不缺吃,过去人们没得选择,只好选择了红薯,而人们今天的选择太多了,袁隆平院士让水稻的产量不断提高,喂饱了全国人,红薯自然就被从主粮的位置上淘汰了。
红薯被淘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有比红薯更好的替代品。
今天的人们顿顿都有菜,每天都会吃肉,我们很难去想象一口肉一口红薯的滑稽场景。相反,一口菜、一口饭却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在人们都吃得饱的年代,红薯作为主粮的优势反而消失了。纵观国人的饮食习惯,几乎所有的主粮都是没有味道的米面等一类的东西,然后用炒菜来配合主粮食用。
红薯的美味,反而制约了红薯在今天成为主粮的最大制约。于是乎,我们也就眼睁睁看着红薯成为“一道菜”。
不过即便红薯在今天不算是主粮,但严格意义上来说,红薯的地位依然在米面之后,一旦遭遇粮食危机的时候,红薯依然能够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成为主粮的替代品。
当然了,以现代社会如今的发展而言,红薯再次翻身做主人的机会似乎变得非常渺茫。毕竟,在现代化的技术之下,哪怕是天灾,以我们今时今日的技术,也能够抵御得住。
红薯在今天虽然不是主粮,但绝对不是因为红薯本身的问题,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选择更多了,生活更好了,而红薯现如今在作为一种美味小吃乃至饲料,依然在发挥着它至关重要的作用。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