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改变历史之查士丁尼瘟疫对拜占廷帝

东罗马帝国创建于公元年,于公元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毁灭,享国年,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久的国际性大帝国。公元四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开创者君士坦丁大帝以拜占庭(拜占庭是古希腊时期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一座殖民城市)为根据地扩建了东罗马帝国的新首都,并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这座新城市-君士坦丁堡。近代的学者为了与罗马帝国区别,常以拜占庭帝国称呼东罗马帝国。

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曾经的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期,军事实力强盛,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鼎盛,再次把地中海征服为帝国的内海,重现了罗马帝国的荣耀。然而,正当查士丁尼雄心勃勃,拜占庭帝国如日中天之时,世界历史上第一场大瘟疫爆发了。它犹如盗贼一样突然来到,肆虐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它犹如生命收割机,所经之处,无人能站立得住;它犹如烧不尽的野火,断断续续地烧了半个世纪。

据近代学者的推算,这场大瘟疫使拜占庭帝国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也深陷其中。它对拜占庭帝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让帝国初现的昔日罗马帝国的风采荡然无存。由于瘟疫发生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后人常称其为查士丁尼大瘟疫。

瘟疫的源头

查士丁尼雕像

拜占庭史学家普罗柯比是那场瘟疫的亲身经历者,根据他书写的史书《战记》记载:这场瘟疫首先发生在埃及与埃塞俄比亚交界的佩鲁西安一带,并迅速传播到亚历山大和埃及的其他地区。然后通过埃及传到黎凡特,最终蔓延到全世界。

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交界地带历来就是孕育瘟疫的温床。那里拥有瘟疫产生的所有条件:潮湿、闷热的空气和大量的腐烂动物尸体。

现代学者对瘟疫起源地有三种不同的结论借助科学技术,对比研究多次大型瘟疫的爆发,现代学者对瘟疫的起源地有三种结论:非洲中部发源地、中亚草原发源地和中印交界的喜马拉雅山丘陵发源地。古往今来,以上地区经常是传染病的发源地,因此被高度怀疑。但是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些结论的正确性。

根据普罗柯比的记述,瘟疫最先出现在埃及一带,也就是在拜占庭帝国的西方,而中亚草原在拜占庭帝国的东面,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至于印度起源地的说法,也经不起推敲,普罗柯比曾经记载,当时拜占庭与波斯的战争,瘟疫随着战争被带到了伊朗高原,假如瘟疫从印度开始的话,最先感染的应该是毗邻印度半岛的伊朗高原,而这又与史实不符。因此,瘟疫起源于非洲的说法是最有可能的。

普罗柯比《战记》中对瘟疫症状有三种描述:

第一种:没有任何预兆地突发低烧,持续很长时间不退,但没有炎症,有的人在路上走着就突然有了发烧的症状。临床表现为四肢乏力,跟普通感冒发烧没有区别,并不存在传染性,没有引起重视。但接下来的几天,有一些人的腹股沟、腋窝、耳朵后面和大腿等部位出现了淋巴结肿胀,并且出现了嗜睡的状况,好多人因为得不到照料而在睡梦中死去。

第二种:第二种疾病状况是在第一种疾病的基础上,病人开始出现精神疾病症状,大脑出现幻像不停地在地上翻滚,大喊大叫,就像被鬼附的人似的,有很多人在极端的痛苦中自杀或因绝食而死。至于那些没有出现昏迷和精神错乱的病人,虽然幸免,但他们还将面临更痛苦的折磨,因为他们的肿胀的淋巴结开始化脓腐烂,疼痛难忍,全身长满了黑色脓疱,并很快就死去了。

意大利的雕塑“死亡”

第三种:普罗柯比的记载中出现了人与人传播的情况。

很多的医生病人的护理人员其他人都不认为这种疾病是通过与病人或尸体接触而传染上的。因为有很多焚烧尸体和照顾病人的人都坚持下来而没有被传染,而不可思议的是其他人却在没有任何预示的情况下感染上了,而且不久就死去了。

这说明第三种情况的病人,没有瘟疫的直接接触史,但还是被感染了。

根据普罗柯比对瘟疫的描述,现代瘟疫研究者认为,查士丁尼瘟疫属于鼠疫,并且是三种不同类别的鼠疫。

腹股沟、腋窝、耳朵后面和大腿等部位出现了淋巴结肿胀,并且出现了嗜睡的状况,这是腺鼠疫的特征;出现精神疾病症状,大脑出现幻像,全身长满了黑色脓疱,并伴有全身性出血,死后尸体呈现紫黑色,这是典型的脓毒血症型鼠疫(又叫黑死病);根据普罗柯比的描述,瘟疫存在人传人的情况,但是患者并没有直接去接触那些重症病人和死尸,却还是难逃厄运,这与肺鼠疫的患病方式很相似。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查士丁尼大瘟疫是一场较为复杂的鼠疫,包括腺鼠疫、脓毒血症型鼠疫和肺鼠疫在内的,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鼠疫类型。幸运的是这次大瘟疫腺鼠疫是主要的病因,一部人罹患腺鼠疫严重的话会发展成黑死病,而感染肺鼠疫的相对较少。肺鼠疫不仅拥有很高的致死率,它的传染性很像-nCoV冠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播感染能力,极易造成大规模的人传人现象。至于查士丁尼大帝本人能在大瘟疫中全身而退,是因为他感染的是致死率不高的腺鼠疫。

瘟疫的影响

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这场大瘟疫在拜占庭帝国持续了四个月,在最开始的第一个月并不受人重视,因为它的致死率并不高,被当做普通的疾病对待。在之后的三个月迎来了疫情的大爆发,死亡率陡然上升,日死亡人数最高时超过了人次。大量的尸体被胡乱的丢弃,因为已经没有墓穴来埋葬这些人了,整个社会一片混乱。这个时候不论你是身无分文的穷人还是地位显赫的富人都在所难逃。这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大瘟疫带走了帝国三人之一的人口。

拜占庭帝国的主要经济是农业,由于人口的锐减,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成熟的庄家无人收割、鲜红的葡萄无人采摘,瘟疫同样造成了大量的牲畜死亡,导致了拜占庭帝国饥荒不断,造成大批的农民起义,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财政收入锐减帝国主要的财政来源是税收,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失,导致了国家财政紧张。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查士丁尼减少了医生和教师的薪资,叫停了君士坦丁堡的一切娱乐场所,由此导致了大量市民失业。

在农村,农民更是叫苦不迭。瘟疫造成了大量土地拥有者死亡,但是他们的土地税还得交,由该死者的土地相邻者承担。这与唐朝末年的均田制很是相似,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流民的赋税由户籍册上的人来均摊。为此,拜占庭帝国农民起义不断,公元年查士丁尼不得不停止了向死人征税,使帝国的财政收入雪上加霜。

兵源匮乏,出现大量雇佣兵瘟疫造成了帝国大量的青年人死亡,造成了兵源的严重匮乏。据近代学者推算,查士丁尼早期军队数量维持在65万人左右,到了查士丁尼统治后期锐减到15万人。为了维持庞大的帝国统治版图,拜占庭的统治者们不得不使用大量的雇佣军。公元5世纪末期,拜占庭帝国边疆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外族雇佣军,并且他们的比例在不断的上升,这导致了帝国军队纪律涣散,经常出现临阵倒戈的现象,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修建于5世纪的圣约翰大教堂,见证了因瘟疫带来的帝国的衰落

然而,这场瘟疫为当时紧张的政治环境带来了积极的一面使得水火不容的拜占庭上层贵族阶级与富商为代表的拜占庭农民阶级暂时达成和解。他们开始同舟共济,帮助国家渡过危机。

后记:正如普罗柯比说的:那些过去以卑鄙手段追求享乐的人,逐渐摆脱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堕落奢靡,勤奋地担负起救济的职务。这不是因为他们最终学聪明了,也不是因为他们品格变高尚的人,在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人们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恐惧之中,很自然地就做起了善事,学会了尊敬爱戴他人。当他们病好之后,认为自己安全了,咒语已经转到别人身上去了,于是他们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再一次回归善良本性,他们与以前完全不同了,不再邪恶,不再从事各种非法活动。

如果这场大瘟疫是上天的安排,就应该选择那些品行最坏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死亡的降临,这样在他们劫后余生之后就会发生蜕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lele168.com/xgyy/14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